社会性动物(EPUB精排版)

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2015-09-22 00:44:58
我在决定这样做时,心中时刻想着学生,因为这本书是写给学生的,而不是写给同行的。如果说在将近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把所有的观点详细地展示给同行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有时甚至是令人神往的),但这样做不免会冷落了学生。这就像学生问我们“现在几点钟了”,而我们却向他们提供一份全球时区表,讲述从日到最先进的电子计时的历史由来以及落地大摆钟的内部构造。我想,不等我们讲完,学生早就兴味索然了。面面俱到固然十分安全,但言之无物却让人乏味。在这本书里,虽然我也谈到了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我会毫不迟疑地作出结论。总之,我力求做到简明而不偏颇。对于复杂问题,我力求做到精炼而不过于简化。这些目的是否已圆满达到,只有读者才能作出评判。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2015-07-27 01:37:30
了阿伦森的第一个定律:
行为古怪的人并不一定都是疯子。

第二章 从众

2015-07-27 23:11:17
瑟伯的这段描写,虽然有些可笑,却很恰当地说明了人的从众现象。一两个人,由于自己的某种原因开始跑起来,没多久,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别人在跑。按照瑟伯的故事,当跑的人终于弄清楚大堤根本没有决口时,他们会感到自己非常傻。但是,如果他们不遵从别人、不跑,而大堤真的决了口,他们就会感到自己更傻了
2015-07-27 23:15:16
在有“法律”或常规的团体中,从众者比不从众者更受欢迎。
2015-09-25 00:44:12
举个例子说吧,假设在一所你很不熟悉的教学楼里,你想去洗手间,而在“洗手间”牌子下面有两个门,但不知哪个好事者把两个门上的指示牌都摘掉了,所以你无从得知哪边是男厕,哪边是女厕。这可真让人为难啊?因为怕走错厕所,让他人和自己都尴尬,你很不自在地、沮丧地站在那里,来回踱步。正在这时,从左边的门里走出来一位体面的绅士。这下你可松了口气,可以大胆前进了,因为你很有把握地确定左边那间是男厕,右边那间是女厕。你为什么能如此确信呢?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研究证明,一个人越觉得另一个人像专家、有特长,他跟随他、遵从此人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一个外表高贵的绅士与一个外表肮脏、目带凶光的人相比,遵从前者的人肯定比遵从后者的人要多
2015-09-25 00:50:25
有意思的是,与撒满传单的停车场相比,如果停车场的地上只有一份传单,人们就不太会乱扔垃圾。这里的原因是:只看见一份传单提醒了我们,大多数人都在遵守不乱扔垃圾的社会规范。如果停车场上没有垃圾,大多数人可能根本不会想到这个社会规范,因此更容易乱扔垃圾。
2015-07-31 01:47:10
现在,我不再使用从众这一简单的术语,而是把人们对社会影响的反应分为三类:依从、认同和内化。
2015-07-31 01:54:27
下面一点是很重要的:任何一个具体行为要么起因于依从,要么起因于认同或内化。例如:遵守有关限速驾车的法规是一种简单的行为。政府雇用公路巡警来执法。我们知道,若预先警告人们某一段公路上要被公路巡警密切检查,人们的车速就不会超过规定时速,这就是依从。显然,人们是为了免受罚款才遵守这一法规的。假如撤掉巡警,一旦发现没有巡警了,很多人就会提高车速。但有些人可能会继续按规定的速度行驶,可能是因为其父(或查理大叔)总是遵守这一法规或总是强调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当然,这就是认同。最后,还有一些人遵守这一规定是因为他们认为限速是正确的,有助于防止交通事故,也相信中速行驶是理智的、有道德的行为,这就是内化。由于内化,人们的行为更加灵活。例如:在某些条件下——上午六点,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方圆数里无其他车辆,有人就可能超速行驶;但在同样情况下,依从者可能由于害怕雷达侦察而不敢超速行车;认同者可能因其榜样极刻板,他也就很刻板而不超速行驶,这两种人对环境的重要变化都不大敏感。
由于内化,人们的行为更加灵活。某些条件下——上午六点,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方圆数里无其他车辆,内化者就可能超速行驶。

第三章 大众传播、宣传和劝导

2015-08-03 01:13:38
总结此节,我们可列出以下几种现象:
•我们的观点容易受既是专家又可信的人的影响;
•如果宣传者的态度明显地背离其自身利益,他(或她)的可信度(和宣传效度)就会增加;
•如果宣传者无意影响我们的观点,他(或她)的可信度(和宣传效度)亦会增加;
•如果我们喜欢并认同某人,至少在无关紧要的问题和行为上,他(或她)的观点与行为对我们的影响通常比问题内容本身对我们的影响要大;
•如果我们喜欢某人,至少在无关紧要的问题和行为上,即使很清楚他(或她)正企图影响我们的观点且可从中获益,我们往往还会受其影响。
2015-08-05 00:40:14
如果一个人想抵抗简单化的宣传,没有什么比全面调查更好的方式。最容易被洗脑的人就是那些相信口号式信仰并且他们的信仰从未被认真挑战过的人。
2015-08-05 00:41:37
如果你继承了一个电视联播公司的控股权,就拥有在重要问题上影响他人的绝好机会。让我们假设你是国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积极倡导者,想要说服别人同意你的观点,读完本章后,你已经掌握了说服别人的技巧并控制了一个极其强大的宣传工具,那你准备从何入手呢?你一定认为这很简单:你选择在知识性很强的节目后的一段空当(确保有知识的人观看),提供一个两方面的宣传(因为两方面的宣传对于有知识的人效果最为明显);你精心安排一场演讲,使赞成国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论点更加有力,而且第一个出现(为了利用首因效应);你描述了贫民的困境,他们如何因无力支付医药费而患病和死亡。你在描述时使用了引起巨大恐惧的语言,同时提供一项具体的行动计划,因为二者结合可使最多的人最大程度地改变观点和行动起来。你呈现了一些与自身观点相反的论点并对这些论点予以有力的驳斥。你安排了专家来发言,他们既值得信赖又深受喜爱。你尽可能激烈地表达自己的论点,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你的观点与观众的最初态度之间的差异。然后,你停下来休息,放松放松,等待观众改变他们的观点。

第四章 社会认知

2015-08-05 23:50:08
对比效应的应用可能十分微妙,却能够产生强大的效果。一位二手车推销员会在停车场上摆上一辆老掉牙的破车,来“衬托”旁边的汽车。总统候选人总要挑选一位身材略逊的副总统候选人,来加强他或她作为总统的正面形象(丹奎尔是个例外?)。
还有领你去看那幢摇摇欲坠的房子的房地产经纪人,你永远都不会买它但它肯定会让你看到的所有其他房子都蓬荜生辉,仿佛比平时看起来要好得多。
对比效应的研究告诉我们,对比的选择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根据前后不同的情景,可能让事物和方案看起来更好或更坏。我们通常不太留意前后关系的影响,更很少质疑呈现方案的效度。它会极大地增加“前后关系设计者”的威力,如政客、广告商、记者和推销员。他们设置的前后关系可以影响我们的观点和判断,哄骗我们做出不在这种场合下就不可能做出的决策。
2015-08-07 01:30:31
在某种意义上,是否与伊拉克开战的争论实际上是如何对不明确的事件进行分类的问题。

第五章 自我辩解

2015-08-14 02:57:21
让这些人阅读一系列有关这个问题的带有双方论点的宣传材料。其中一些宣传非常理智,令人信服;另一些宣传却荒唐得近似可笑。琼斯和科勒感兴趣的是被试人对哪种论点的记忆最牢固。如果人们是纯理性的,估计他们将对那些合理的论点记得最牢,而对那些荒唐的论点记得最不牢。因而,理性的人会记住合理的论点而抛弃荒谬的论点
不一定啊,荒谬离奇的可能记忆得更深
2015-09-01 00:00:58
这种螺旋形的逐步升级,在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下,在更加私人化的问题上得到了证明。假设你在一项很大的事业上要取得某人的援助,你知道这个工作对那个人来说是很困难的,需要他花很多时间和努力,以至他肯定会拒绝你,你怎么办呢?一个可行的办法是使那个人介入这项工作的很小一部分,这部分工作容易得让人都无法拒绝。这样做足以使这个人以后卷入这项事业。
2015-09-01 00:00:44
帕特里夏•普利尼及其同事的实验得出了同样的结果。他们发现,当直接请求被试人向癌症协会捐出一点钱时,46%的人照办了。对于另一组被试人,在向他们提出请求的前一天,研究者在他们的衣领上佩带了宣传这次募捐活动的领针。第二天,当请求他们募捐时,大约90%的人都愿意捐款。
2015-09-02 00:49:15
虽然决定的不可挽回性总会增加认知的不协调性及增加减少不协调的动机,但在某些情况下,决定的不可挽回性是不必要的。让我来举例说明。假如你走进一家汽车展厅,决定购买一辆新车。你早已向多家供应商询过价,知道这辆车的价钱大约在9300美元左右。看啊!你瞧!有一位推销员告诉你,他可以8942美元的价钱卖给你。你对这个价钱感到十分兴奋,愿意成交,并开了支票支付分期付款的首款。当推销员拿着支票去找销售经理完成交易时,你高兴地搓着手,想象着自己开着崭新的汽车回家的情景。但是,十分钟后,推销员神情沮丧地回来了,好像他算错账了,被销售经理发现了,这辆车的价格应该是9384美元。当然你可以到别处去买,但是你的决定已经不可挽回了。与一开始报价为9384美元的情况相比,在这种情况下买车的人数会远远高出前一种情况,即使必须要从该推销员处买车的理由并不存在。的确,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席阿迪尼,通过经常假扮成汽车推销员,发现上述推销策略在实际运用中屡试不爽。这种策略被称为虚报低价(lowballing),即先给顾客抛点儿诱饵。
2015-09-02 00:49:37
第一,当买车的顾客还在犹豫不决时,推销员通过让顾客签署支付首款的支票强化他的购买决定。第二,支票的签署引发了人们愉快或有趣的想象:开辆新车回家。打破意料之中的事(中断交易)会导致不协调和失望。第三,虽然最终价格大大高于顾客本人以为的价格,但仅略高出其他商家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顾客会说,“噢,真倒霉。但是我已经到了这一步,还填了许多表格,那还等什么呢?”但必须明确一点,如果事情的后果严重得多,如生死攸关的问题,这种策略就不会那么奏效。
2015-09-04 00:14:40
如果降临在受害者身上的伤害不是你直接造成的,你仅仅是(在他受害前)不喜欢他,而且希望伤害降临到他头上,那么这个机制也起作用。例如,在肯特州立大学曾发生过名学生被俄亥俄州国民警备队员枪杀的事件。事件发生后,一些谣言很快传开:(1)被害的两名女学生已身怀有孕(这暗示她们性欲过强、淫荡放肆);(2)4名学生的尸体上都爬满了虱子;(3)这些受害者均染上了严重的梅毒,即使不被枪杀也会因患梅毒在两周内死去。正如我在第一章中所述,这些传闻完全是捏造的,实际上被枪杀的学生都是清白无辜、正派、聪明的人,其中两名学生甚至与那场酿成悲剧的示威毫无关系,他们在被枪击前正静静地穿过校园。
人们为什么那么急于相信并传播这些谣言呢?其中确切的原因无法得知,但我推测,这与普拉萨德和辛格所研究的印度人传播谣言的原因相近谣言都是安慰人的。情况可能是这样:肯特是俄亥俄州的一座较保守闭塞的小城,许多市民被这些学生的激进行为所激怒。一些人大概希望学生们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死亡的惩罚远远超出了他们应得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对受害者不利的消息,都意味着学生的死实际是件好事,因而有助于减少不协调。而且,这种急于相信受害者有罪、死有余辜的愿望还被更直接地表达出来:几个俄亥俄州国民警备队的成员顽固地认为,受害者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詹姆斯`米切纳采访的一位中学女教师竟然说:“任何一个留着长发、衣服肮脏或赤足的人,走在肯特这种城市的大街上都该被枪毙。”她还说这个观点甚至对她自己的孩子也适用。

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

2015-09-09 00:23:01
在此我发现很有必要陈述我的坚定信念,即如果希望看到社会上大多数的孩子在面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及逆境时,都能自愿选择建设性行为而非破坏性行为是非常幼稚的。一般说来,社会呈现给我们的各种迹象表明,用暴力方式解决冲突和挫折不仅占主导地位,而且还为世人所推崇。约翰韦恩、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斯尔维斯特史泰龙、阿诺德施瓦辛格、詹姆斯邦德成为了我们的文化偶像。无论是清楚地表达还是含蓄地表达,无论是扮成复仇牛仔、城市警察、拳击手、终结者,还是用奇异和娱乐的方式击退对手的温文尔雅的特工,这些影视英雄展现给孩子们的是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对他们的寄望。
2015-09-09 00:30:09
通情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西摩•费谢巴赫意到: 很多人觉得故意使别人受痛苦是很困难的,除非他们能找到一些判定受害者已失去人性的方法。因此,当美国在与亚洲人作战时20世纪40年代与日本人作战,50年代与朝鲜人作战,60年代与越南人作战),我们的军人经常把亚洲人称为“蠢猪”。我们认为将亚洲人非人性化是为他们的残酷行为找到合理的理由,因为对于一头“猪”实施暴力比对人要容易。正如笔者在本书中一再提到的,费谢巴赫指出的那种文饰作用不仅使我们有可能攻击别人,而且可以使我们继续不断地攻击别人。回忆一下生活在俄亥俄州肯特城的那位中学女教师。在四个肯特州立大学的学生被俄亥俄国民警卫队员杀死后,她告诉作家詹姆斯米切纳说, 任何一个赤足走在大街上的人都该死。就表面判断,这种言论是十分荒诞的。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说这种话的人已经把悲剧的受害者看做失去人性的人,才能够开始理解它的含义

第七章 偏见

2015-09-10 00:20:46
著名的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尔蒙斯曾经说过,“改变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就像让阳光照入瞳孔——瞳孔会本能地收缩起来。”
2015-09-10 00:27:14
在90年代早期,当克林顿总统试图废除同性恋者不能为军队服役的限制时,遭到了坚决的反对。人们调用了对同性恋的刻板印象。一些军界人士和政治家预测,如果允许这种人穿上制服,后果不堪设想,士气将会颓丧。然而,事实给我们开了个宇宙级玩笑。其后几年中,成千上万名男女同性恋者在军中默默地职守着爱国岗位,优秀地完成了工作任务,根本没有惹任何麻烦
2015-09-11 00:50:23
被人描述成“双性人”的男性和女性比一直恪守传统性别角色的男性和女性更令人喜爱,也更适应环境。但蹊跷之处是:如果女性以人们刻板印象中只有男性才采取的方式行事时,她们受人喜爱的程度最低。同样,如果男性以人们刻板印象中只有女性才采取的方式行事时,会被认为比以人们刻板印象中只有男性才采取的方式行事的女性更令人难以接受。得出的教训似乎是这样的:人们只要在“性别交叉”行为与其原本性别中被视为适宜的行为之间小心地达成平衡,就能够被人接纳。回到我们的例子上来,当个女卡车司机的想法可能不会令多少人惊讶,如果她同时还是一位超级厨师、女裁缝或业余芭蕾舞演员。同样,选择待在家里看孩子的男性也可能赢得社会更多的肯定,如果他同时还是个王牌捕鱼手或灵巧的机械工
2015-09-12 00:11:00
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程度低下的人们偏见更大,是由于下面的原因吗?1)他们需要一些比自己更低的人以显示自己优越;2)他们最强烈地感到,在工作竞争中,少数团体成员是他们最直接的竞争对手;3)他们比大多数人更易受到挫折,因此他们更具有攻击性;4)缺乏教育增加了他们简单刻板地看世界的可能性。要搞清究竟哪些变因起作用是很难的,不过,上述每种现象都对偏见起了一定的作用,这看来是真实的。的确,偏见绝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下面让我们看看偏见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什么。
2015-09-12 00:22:00
意的是古老的希伯来人的一个习俗。在赎罪日里,一个牧师一边把手放在一只山羊的头上,嘴里还一边说着人所犯下的罪恶,这样就象征性地把人的邪恶与罪行都转移到羊的身上。然后这只羊被放逐到野外,这样这个社区的罪恶就被洗清。这个生灵就是“替罪羊”。在现代,替罪羊(scapegoating)一词被用来形容一个未做错事却受了斥责的软弱无辜者。
2015-09-14 23:41:44
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所谓隔离而平等的学校实际上是不平等的。用首席检察官厄尔沃伦的话来说,当黑人孩子仅仅因为种族的原因而与白人孩子隔离开时,“他们的社会地位使他们产生了一种自卑感,而这种自卑感将以一种无法弥补的方式伤害着他们的心灵。”在我们还未完全意识到时,这个决定带动着我们国家展开了一场最令人激动的、范围最广的社会实验。
2015-09-14 23:53:46
让我们总结一下上面的讨论:
1)平等社会地位的接触在没有经济冲突的理想条件下可以(并确实能够)增加理解,减少偏见。
2)不可避免性心理可以(并确实能够)产生压力以减少偏见态度,并且为理想条件下以和平、非暴力方式消除种族隔离打下了基础。
3)在有经济冲突的地方(如取消隔离的私人住宅区中)偏见态度往往会增长。
4)由于在学校取消隔离而引起竞争,特别是如果对少数种族团体有严重不公平的地方,黑人和拉美人对白人的敌意往往会增加,这至少有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想重新得到某些已失去的自尊心。

第八章 喜欢、爱与人际敏感性

2015-09-16 00:31:28
最典型的回答是:人们最喜爱(1)那些信仰和利益与自己相同的人;(2)那些有技术、有能力和有才干的人;(3)那些具有令人愉快或“令人崇拜”的品质的人,如忠诚、通情达理、诚实和善良等;(4)那些反过来也喜爱自己的人。
这些理由很有道理,它们与戴尔•卡内基在一本书里写给人们的忠告相一致。这本书有个令人寒心的操纵性的题目:《怎样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尽管这个题目不好,但这本有关人际关系之诀窍的书似乎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所以,毫不奇怪它一直是最畅销书之一。美国
高级黑啊
2015-09-16 00:32:56
卡内基的忠告极其简单:如果你希望某人喜欢你,就要露出笑脸,装出你很喜欢他的样子,对他所感兴趣的事,你要装出也很感兴趣的样子,“慷慨地赞扬他”,并且总是欣然同意他的意见。是这样吗?这些策略有效吗?在一定程度上它们的确有效,特别是在结识交往的初期。
2015-09-16 00:33:27
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这些方面可概括为一点:我们喜爱那些只需要我们付出最少的代价就能为我们提供最大酬赏的人。
2015-09-17 00:11:10
正如本书的前面所指出的,人们也喜爱那些自己曾为之受过痛苦的人或事。
2015-09-17 00:15:38
前边提到,戴尔卡内基曾建议我们要“慷慨地赞扬”别人。这样做很有意义,因为称赞老师的思想或称赞雇员的努力能使我们“赢得朋友”。确实,很多实验显示,我们通常更喜欢那些给予我们肯定的评价的人胜于那些给予我们否定评价的人。
2015-09-17 00:19:49
这一领域的研究表明,虽然人们喜欢受赞扬并且往往喜爱“赞扬者”,但人们不喜欢受人操纵。如果赞扬太慷慨,看起来毫无根据或(最重要的)赞扬者本人可从阿谀奉承中获利,那么赞扬者就不会得到别人的特殊喜爱。
2015-09-17 00:23:10
但是,就像对赞扬我们的人一样,我们并非总是喜爱给我们好处的人。具体地说,我们不喜爱那样的人,他们的帮助看来好像附有一些绳索,这些绳索对接受者的自由是一种威胁。如果送给别人礼物时要求别人回赠,人们就不喜欢接受这种礼物。同样,人们不喜欢接受那些想从中获利的人所给予的好处。前面我曾提到一个例子:如果你是教师,也许愿意接受学生送来的礼物。但如果一个学习成绩处于及格边缘的学生,在你正要给他评定学期论文之前送给你一件贵重的礼物,你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
2015-09-17 00:24:19
恩惠和选择不是普遍的酬赏。对一只饥饿的老鼠或一个饥饿的人来说,一碗米饭就是一种奖励——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或者其他什么人给予的,也不管在白天或黑夜、冬天还是夏天,它都是一种酬赏。这就是说:这种酬赏是“跨情境的”。而赞扬、恩惠等却不是跨情境的:它们是否能起酬赏作用取决于情境的细微变化,这些变化中有些是非常微妙的。
2015-09-17 00:24:49
戴尔卡内基的忠告并非总是有效的。如果你希望某人喜欢你,把恩惠作为讨好的手段,那是十分冒险的。
2015-09-17 00:27:54
……我并不……对他奴隶般地崇拜以求得到他的欢心。相反,过一段时间后,我采用了另一种方法。听说他的图书馆里藏有一本非常珍贵、令人好奇的书,我给他写了一个条子,表示我要读这本书的愿望,并要求他帮个忙把这本书借给我读几天。他立即把书寄来了。大约一周后,我把书还给他,而且又写了一张字条表示我万分感激的心情。后来,当我们在众议院相遇时,他彬彬有礼地同我攀谈(以前他从未这样做过)。此后,他向我表示,他愿意随时为我效劳,这样我们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直到他去世我们一直保持着友谊。这件事证明了我听到过的一句古老格言:“曾帮助过你的人比你曾帮助过的人更乐于帮助你。
2015-09-17 23:42:14
犯了错误的超凡的人被视为最有吸引力的人;犯同样错误的庸人被认为最无吸引力;完美的人(未犯错误)的吸引力居第二位;平庸的人(未犯错误)处于第三位。
2015-09-17 23:43:50
部分的人,无论其自尊心如何,都不大喜欢能力平庸的人。
2015-09-18 00:00:02
这个实验的启示是,感到自己很安全,无所忧虑的人,他们的需求不太强烈,即他们不大可能接受一个邂逅的人的主动表示。正如饥饿的人会吃一切食物而吃得不错的人可能更挑食一样,一个感到不安全的人为减少被别人拒绝的可能,甚至会追求一个不太吸引人的人。
2015-09-18 00:02:04
简言之,在观点不一致的时候,人们往往猜想“那个人喜欢我本人不是喜欢我的观点”。
2015-09-18 23:37:17
被爱完全战胜的恨转变成爱,这种爱深于先前没有恨的爱。一个人如果爱上一个以前总是痛恨或引起痛苦的东西,他能从这种爱里感到愉快。因为这种愉快是从消除先前所恨的对象造成的痛苦的努力中得到的,所以就更加愉快。
反之亦然?
2015-09-18 23:40:48
正如我们早先所看到的,那句古老的谚语是真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就是说,那些持相同观点的人往往相互喜爱。尽管如此,像我们已经学到的那样,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如果某人已经喜欢我们了,如果他或她与我们不同的话,我们会更喜欢此人。
2015-09-20 00:10:26
我们已经对一个朋友的爱、赞赏和表扬习以为常,所以这些行为不可能表示朋友对我们的尊重有所增加。由于同样的原样,一个好朋友可能成为一个很严厉的惩罚者。朋友越亲密、相互尊重和奖励的历史越长,此人收回尊重所带来的破坏性越大。实际上,朋友有能力伤害自己所爱的人,但几乎无力提供重要的奖励。
2015-09-20 00:12:07
一些实验也表明,陌生人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大于儿童的父母或其他儿童所熟悉的人。有理由假设,孩子们习惯于接受父母或其他熟人的赞同,因而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其他赞同并不代表奖励的“增加”。然而,从一个陌生人那里得到的赞同却是一个“增加”,根据增减理论,它可引起儿童行为的更大改进。
2015-09-20 00:15:01
彼此关系越诚实、坦率,使多廷夫妇感到苦恼的那种单调乏味、停滞不前的双边关系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2015-09-20 00:23:16
坦率的交谈看来如此简单而又明显有效,那为什么人们不经常使用它呢?主要原因是它并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人们在竞争的社会里成长,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已学会通过使自己无懈可击来保护自己。这样,当我们受到伤害时,我们就竭力不表现出来。而且,我们也学会要么躲开那些伤害我们的人,要么带着愤怒或讥讽来痛斥他(或她)一番。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这样做往往导致防御性的反应,或者导致迎头反击,于是争执逐步升级。
简言之,我们社会的一般教训是,决不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这种策略或许有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必要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不适当的,会起相反作用。在不共戴天的敌人面前,不暴露自己的弱点大概是很明智的,但在朋友和深深关怀着你的人面前还要隐蔽自己的短处,就显得不那么明智了。正因为如此,若菲尔和艾丽斯互相了解对方所担心的事,他们可以做得使对方感到更放心,因为他们双方都过分地汲取了社会教训——“宁肯攻击别人也不表白自己”。所以,他们使自己轻易地陷入了冲突之中。
2015-09-20 00:31:40
有效交流的特点及时的重要性为了使一个亲密关系中的交流有效,我们必须直接地、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当这一准则被遵守时,我们能从别人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理解上得到及时的反馈。有了及时的反馈,我们可以更充分地认识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产生的影响并且做出一些能同时满足自己和同伴的需求的选择。举个例子说,假设我的某个行为惹恼了我最亲密的朋友,恰巧她又是我的妻子。如果她不表示气愤,我就永远不知道我这个行为使她生气了。另一方面,假若她马上给我一个反馈信息,让我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如何使她生气的,这样我至少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这种行为,二是停止这种行为,这要由我来选择。也许我这个行为十分重要,以至我不愿放弃它,或者相反,我妻子的感情十分重要,以至我必须放弃这个行为。如果我不知道这个行为使她感觉怎样,我就无法选择,而且确切地知道她对一些具体行为的看法,可以使我寻求其他一些既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又能使妻子满意的不同行为。
2015-09-20 23:54:20
让我们举一个例子:当两个以上的人介入某种关系时,他们彼此之间往往会有某种感情。如果这些感情不被理解,就可能妨碍正在进行的工作。假设你和我是一个六人委员会的成员,为那些未享受正当权利的儿童筹集基金。假设你很聪明、有创造力、身体很好、很实在又很漂亮,我就会感到与你有竞争,我想让其他委员会成员在你我之间更喜欢我、赞赏我。由于这些感情,如果你提出一个筹款建议,我就容易找它的毛病、嘲笑它、驳倒它,即便它是一个好主意如果它是个好主意,就更是这样
2015-09-20 23:58:06
使一个亲密关系中的交流有效,我们必须直接地、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当这一准则被遵守时,我们能从别人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理解上得到及时的反馈。有了及时的反馈,我们可以更充分地认识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产生的影响并且做出一些能同时满足自己和同伴的需求的选择。举个例子说,假设我的某个行为惹恼了我最亲密的朋友,恰巧她又是我的妻子。如果她不表示气愤,我就永远不知道我这个行为使她生气了。另一方面,假若她马上给我一个反馈信息,让我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如何使她生气的,这样我至少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这种行为,二是停止这种行为,这要由我来选择。也许我这个行为十分重要,以至我不愿放弃它,或者相反,我妻子的感情十分重要,以至我必须放弃这个行为。如果我不知道这个行为使她感觉怎样,我就无法选择,而且确切地知道她对一些具体行为的看法,可以使我寻求其他一些既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又能使妻子满意的不同行为。
反馈的益处不仅限于接受者,通常在提供反馈时,人们也能对自己和自己的需要有所了解
2015-09-21 00:00:53
这听起来像是个两难的问题:有效的交流需要坦率,但坦率会给人带来伤害。解决这个两难问题的方法其实相当简单:既要坦率又要以一种使别人少受痛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可以做到的。关键在于“感情”一词。萨姆不是在表达感情,而是在作出评价。为了避免破坏性,我们对坦率交流的运用必须包括直接地表达感情而不是评价。“感情”一词有很多的含义。在这里我并不是指“预感”或“假设”。我所指的“感情”一词具体是指生气或高兴、悲伤或快乐,烦恼、恐惧、不安、热情、受伤、羡慕、兴奋以及喜欢。
2015-09-21 00:02:32
评价不等于被不适当理解或不适当表达的感情。因此,我进一步问萨姆他的感情是什么。萨姆仍坚持说,他觉得哈里是个伪君子“。这与你有什么相干呢?”领导人问。萨姆回答说“:他那副样子搅得我心神不安。”这时,组里的另一个成员夏洛特也出来干涉,并让萨姆拿出证据来。他问道:“哈里做的哪些事让你烦恼呢?”在组里其他人的追问下,过了几分钟,萨姆才承认说,只要哈里向组里的一些妇女献殷勤,他就厌烦。进一步追问,才知道萨姆认为哈里很讨人喜欢——尤其对妇女而言。最后搞清楚了,原来萨姆的感情是嫉妒和羡慕。他希望自己也能像哈里一样容易吸引人和受欢迎。请意,萨姆最初掩饰这种感情,用表示轻蔑来表达,他以说哈里是伪君子的方式来发泄这种感情。

第九章 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2015-09-21 00:13:48
阅读这一章并不打算让你成为一名科学家,我对你的要求不能算是有野心,但却非常重要。这一章的目的是帮助你提高科学地分析发生在你周围的社会圈子里的事情的能力。
2015-09-21 00:17:35
科学的方法,不管它是被运用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上,还是被用在社会心理学上,它都是我们人类所具有的最好方法,能满足我们对知识和理解的渴望。更明确地说,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试图揭示事物之间合法的关系,不论事物是化学物,行星,或人类前辈的偏见或爱。科学的过程的第一步是观察。在物理方面,一个简单的观察可能指向这样的事:我的孙女的马车里有个橡皮球,她拉马车向前走时,球似乎滚到马车的后面。(其实球并没有向后滚);它只是看起来像是那样!当她突然让马车向下时,球便冲到了马车的前面。在社会心理学方面,一个简单的观察可能指向这样的现象:当我坐在桌旁时,如果我心情好,我可能时常微笑地面对顾客,我的小费似乎也比我因心情不好而没有微笑时要多。
下一步是猜想一下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猜想就是用力解开我们上面提到的“合法关系”。第三步就是将猜想构思成一种可实验的假设。最后一步是设计一个实验(或一系列实验)来证实或否定这个假设。如果一系列设计好的、操作好了的实验不能证实那个假设,那么我们就放弃它。我最喜欢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经指出:“无论这个猜想多么美丽或多么机灵或多么有灵气,如果实验与猜想不同,那么猜想就是错误的”。这就是科学。我的观点是,这是科学的本质,也是科学的美丽之处。在科学上没有被奉为神圣的真理。
2015-09-22 00:35:39
举例可以帮助说明这一点。假设你是一位科学家,你有这样一个假设:与漂亮姑娘结婚的男人会快乐。你怎样检验这个假设呢?譬如说,你着手寻找1000个娶了美丽姑娘的男人和1000个娶了丑陋妇女的男人,让他们每人填写一张“快乐”问卷:结果表明,娶漂亮姑娘的男人的确比娶丑媳妇的男人更快乐。这是否意味着娶漂亮姑娘能使人快乐?不一定。有这样的可能:快乐的男人更温柔和蔼、更幽默、更容易相处,于是那些漂亮姑娘们(与丑陋女人相比,她们有更多有利于竞争的条件)就追求并嫁给这些男人。因而可能快乐是(因),这些男人与漂亮姑娘结婚是果。至此问题并未结束。可能还有既使男人快乐又使他们和漂亮姑娘结婚的第三个因素。金钱可能就是一个这样的因素。富有使男人快乐,而且正因为他们富有才吸引了漂亮姑娘,这是讲得通的。所以,上面两个因果关系都不一定正确,也就是说快乐可能并未使男人娶到漂亮妻子,漂亮妻子也未必使男人快乐。
问题更复杂了。原因在于,我们往往不知道这第三个因素是什么。在这个有关快乐的研究中,第三个因素可能是财富;可能是成熟的性格使男人快乐并吸引了聪明的姑娘;可能是社会地位、体育运动能力、权力、名望、牙齿洁白、穿着时髦,或者是研究者无力知道,也不可能考虑到的上千种特性中的任何一个。



多看笔记 来自多看阅读 for iOS
duokanbookid:kg4667b40066884ed492gd392e45f319

本文地址: http://wuht.coding.me/2016/10/05/《社会性动物(EPUB精排版)》的笔记/